中国记者拍下金三角黑镜头 恐惧震惊叹息(组图)
15日下午,记者闯入一片罂粟地采访,主人非常吃惊,五分钟后便将记者赶走。黑皮肤,深眼睛,方巾围在脖子上,是金三角烟农的典型形象。
16日上午,记者来到佤邦首府邦康一个茶市场,发觉市场十分萧条。一名卖菜的烟农静静地等待顾客光顾,眼神显得无助。陪同人员介绍,烟农大部分吸食鸦片,生活相当贫苦。
在佤邦的替代种植区,农民的精神状态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这一家原为烟农,现已改种橡胶,生活明显改善。母亲神采飞扬向记者介绍她的持家大计。
在夕阳下,佤兵抽着掺鸦片的水烟,这是他们最放松的一刻。
金三角的红灯区,门面比较张扬。
为教育金三角下一代远离毒品,这名通晓缅、中、英三种语言的老师,扎根金三角。但像她这样的教师在金三角极为罕见,原因只有一个:条件太艰苦了。
由于在当地没有出路,不少人走出金三角到中国云南打工。这是他们满载而归回到金三角的情景。
《走进金三角》系列报道到今天结束。在为期12天的采访中,本报特派记者刘可从摄影记者的独特视角,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许多外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拍下了许多难得一见的精彩镜头。
本期《走进金三角》精选刘可拍摄的部分图片以飨读者。
从来没有想到我可以走在金三角的土地上,这个被影视作品渲染得无比神奇的地方此时此刻就在我的脚下无限地展开。
恐惧
刚刚踏上这块土地时,我心情极为紧张,因为入境之前就被告诫这里“有天而无法”,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我开始不敢放开手脚拍摄。刚过中缅边境进入金三角,记者看到缅方边防人员正检查一名要进入云南的缅甸农民,趁着缅兵视线注视着被检查者,记者手急眼快,拿出相机拍下了出入金三角的第一张照片。拍完记者已出了一身冷汗。这个时候,我忽然发现自己举放相机的速度比原来快几倍。
震惊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爬行,我们发现了半山腰的一户人家,是孩子们的眼光将我们的视线锁定在那里。这户人家的房子悬空而建,门前“阳台”边就是悬崖,房子以草竹结构为主。当我们走进屋内的时候,忽然发现了这家的贫穷:大屋一个火堆,小屋一铺大炕,只有这些陈设。唯一称得上精致的就数炕边的一杆大烟枪了。
后来我们了解到,这家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以种植鸦片为主要产品的金三角,烟农们每年甚至要忍受一两个月的饥饿,而一驮纯鸦片可能就是全家赖以生存的“存折”。至于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更是很多人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想在家里饿死的,要么当和尚或当兵,要么走出大山到外面闯世界。
金三角当地政府有关人士说,种植鸦片的年收入只有可怜的几百元。难道这里的人民只能在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产业中转圈吗?
叹息
当地政府认为,“替代种植”是“金三角走向幸福的唯一途径”。但替代种植具有很大的风险,操作起来十分艰难。世代习惯以烟养家的人们需要接受知识,这需要时间。用当地替代种植的带头人王平的话说:“替代种植就是走钢丝,稍不留神就没有回头路了。”
向往
作为摄影记者,几天来,我已经留下了不少难得一见的镜头,我的采访在一个炎热的下午结束,我们的车子回到打洛边境口岸,望着对面的祖国,兴奋和自豪已经填满了大脑。当我走下汽车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金三角佤兵目不转睛地看着中国的方向,眼神里充满向往,于是,我丝毫没有顾忌地拿出相机,拍下了我在金三角的最后一张照片。(特派记者 刘可 撰文/摄影)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