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的逆袭:从“差等生”到合成《金刚川》
华北平原夜幕降临,街道早已四下无人。网吧里灯光昏暗,键盘的敲击声中,不时夹杂着几句年轻人的闲聊。一位年轻人缩在网吧的暗光角落,目不转睛地看着黑泽明执导的日本经典电影《七武士》。
在不谈论电影的时候,徐盛很少主动和别人说话。即使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他也会主动避免产生眼神接触。他的微信头像是一位摄影师在“深圳股潮”时拍下的经典照片,画面中的年轻男子神情激动,幻想通过抢购股票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徐盛只是觉得照片里的人“很有力量”……
迷路的外乡人
徐盛出生在河北张家口的一个小村庄,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带他和哥哥来到武邑县生活。
徐盛的父亲是一名十几年军龄的退伍军人,母亲目前在张家口的一个景点做售票员,哥哥也在大学毕业之后参军入伍。父亲退伍之后就去了北京打工,所以在他的童年记忆中,父亲的形象很少出现,只有母亲一个人带着他和哥哥住在逼仄的平房里。徐盛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吃薯片,他回家找母亲要,但是那时候家里穷,被母亲拒绝了。后来父亲回到武邑,在钢铁厂找了个当厨师的工作,家里经济状况也慢慢有了起色。
说起徐盛,他的父亲说的最多的就是:“孩子老实,不爱说话。”与沉默寡言的徐盛相比,20岁的杨东亮显得更“社会”一些,他好像什么话都能接,不管跟谁都能聊上两句。杨东亮的祖辈都生活在河北沧州南杨庄村,在这里,年轻人是一种“奢侈品”。
走在村子中心的大路上,几乎见不到同龄人。跟他差不多年纪的人都去了城市和工厂,村子外面大片荒芜的土地已经无法挽留他们。杨东亮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他们家里承包了30亩地,每年农忙结束后,父亲就会外出打工,母亲在村子里的小作坊做一点手工活补贴家用,顺带照顾着地里一年的收成。
为了婚姻大事,家里为杨东亮在县城买了一套房,这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在这之后没多久,父亲生了一场大病,把家里仅剩的一点积蓄也全部用尽。那时候他已经准备跟女朋友订婚,后来因为父亲的这场病,他们的婚事一直拖着。那段时间里,母亲一边要在石家庄照顾卧床的父亲,另一边还要照顾家庭。在他的记忆中,那是这个家里最艰难的时候。
“差等生”的迷茫
徐盛和杨东亮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是考不上高中,只能进职业学校的“差等生”。因为从小学习成绩不好,在初中毕业后,徐盛遵从家里的意愿进入了衡水一所铁路职业学校,学习铁路维修运营与管理。在父母的设想中,他会顺利毕业成为一名铁路工人,捧着“铁饭碗”在县城安安稳稳过一辈子。他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却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毕业前,徐盛需要找家公司实习,取得实习证明,才能拿到一份中专文凭。为了顺利毕业,同时给家里减轻一些负担,他开始找工作。2018年8月的一天,当路过一家门上贴着“招聘”字样的网吧的时候,他拉开门走了进去。最后他顺利获得了一个在县城当网管的工作,每个月工资1500元,只上夜班。他并不懂怎么修电脑,但好在重启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他在网吧的主要工作是卖零食和打扫卫生,有些客人会把烟灰甚至泡面汤弄到键盘里,特别难清理,这一度让他很头疼。
作为一个夜班网管,他平时有很多的空闲时间。他不怎么玩游戏,大部分都拿来看电影。也是从这开始,他慢慢意识到自己对电影的兴趣。
和很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那种对未来的迷茫也一直围绕着他。周围的同学、朋友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他很担心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被定格在这家网吧里,“那种感觉不是很好说”。在网吧里看过太多电影之后,眼界变得开阔起来, “要找一份好工作,或是学一门手艺” 他想着不能再在网吧“混吃等死”……
从小杨东亮就是个典型的“问题少年”,不听话、逃课、违纪......家长和老师也拿他没有办法。中考结束后,他进了一所中职学校——武邑职教中心机电专业。杨东亮在职校过得很是自在,课程都很简单,看几眼就能学会。他天天和同学在一起玩,跟老师们也成了关系很好的朋友。
毕业前的实习期,杨东亮就在家里待着,偶尔帮忙干一些农活。他爸说不行就去他姐夫的机械厂打工。恰好他学的是机电,对车床和机械比较熟悉。因为工厂是家里人办的,所以他在里面也很自由。感兴趣的时候跟着厂里的老师傅们学一些手艺,不感兴趣的时候就自己玩手机。他说:“在机械厂打工的那半年自己是很浑浑噩噩的状态,过着没有任何方向的生活。”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