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百炼马钢
马钢厂区一角。张明伟摄(中经视觉)
千锤百炼,淬火成钢。
中国宝武马钢集团(以下简称“马钢”)凭着一马当先的“马钢精神”,靠着艰苦创业、自我积累、滚动发展,我国第一个车轮轮毂、第一套高速线材轧机、“中国钢铁第一股”(A+H股上市公司)、第一条热轧H型生产线、第一条重型H型钢生产线先后诞生在这里。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钢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握自己的优势,顺应当前企业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在现代企业改革发展中,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把握机遇、顺势而上,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站在新起点,马钢人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守钢铁报国初心,勇担制造强国使命,顺应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二次创业转型升级,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穿越周期:从9号高炉到优特钢精品基地
马钢从一出生就肩负“钢铁报国”的使命。其前身马鞍山炼铁厂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成为新中国“南北而分、多点支撑”钢铁工业基本格局的一部分。在来自全国各地建设者的支持下,1953年9月16日18时05分,这里涌流出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区第一炉铁水。到本世纪初,马钢已发展成为铁、钢、钢材配套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进入新时代,马钢又以一马当先的姿态,积极投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去产能壮士断腕。
在全体钢铁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成为产量连年稳居全球第一的“钢铁大国”,但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无序、产业集中度偏低仍是行业痛点。
2016年至2018年,马钢集团“应去尽去”化解过剩产能,关停老厂区全部生产线,实现整体装备大型化、现代化。3年间,马钢退出炼铁产能224万吨、炼钢产能269万吨,累计分流安置职工1.8万多人。
马钢展示馆里,静静地躺放着用9号高炉最后一炉铁水浇铸的“永久停产纪念”铁牌。9号高炉是马钢1958年建成投产的华东地区第一座200立方米以上现代化高炉。同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马钢并登上9号高炉炉台。2018年4月23日,是一个雨天。现场的几十名工人目送安全运行60年的9号高炉炉火徐徐熄灭。
“马钢投入建设使用的高炉火种都取自9号高炉。虽然9号高炉已经停止生产,但其所代表的马钢精神仍薪火相传。”展馆工作人员介绍,9号高炉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工业遗址永久保留。
促集中率先行动。
经历去产能的淬炼,中国钢铁业筋骨更加强壮。在钢铁业减量化发展趋势下,市场优胜劣汰加剧,钢企重组整合势在必行。
从地图上看,马鞍山位于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是安徽省融入沪苏浙的桥头堡。2019年9月,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集团实施战略重组。随着此后太钢集团、新钢集团等地方钢企相继加入,中国宝武成为产量全球第一的亿吨级世界级钢铁企业,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钢铁业的格局。
在中国宝武以沿海为弓、以长江为箭的“弯弓搭箭”版图上,马钢肩负着建设中国宝武优特钢精品基地的新使命。
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开启了马钢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勇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增强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打造后劲十足大而强的新马钢。”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毅表示。
“作为衡量一国钢铁工业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特种钢材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也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目前遭遇‘卡脖子’最严重的钢铁材料。”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专家学术委副秘书长陈子琦介绍,虽然我国钢材自给率已连年突破98%,但仍有大约70多种短板材料,其中有50多种是特钢。
长期以来,随着产能不断扩大,马钢形成了“大而全”的产品结构和产业链条,其好处在于东边不亮西边亮,有利于抵御市场波动的风险。但四面出击、不够聚焦,也导致长板不长、优势不彰。
成为头部企业,才有头部效益。好钢用到刀刃上,走极致专业化道路,是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加入中国宝武一盘棋,马钢得以谋篇布局,全力干好最擅长干的事。
钢铁市场是典型的周期性市场。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在生产成本上升和市场供过于求的双重挤压下,包括马钢在内的多家钢铁生产企业业绩下滑,甚至陷入亏损。
“中国钢铁业正在进入深度调整期。”陈子琦分析,钢铁市场中长期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普钢领域已成竞争红海,钢铁企业必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家老钢铁企业,马钢习惯将市场的跌宕起伏视为增强企业质地的淬炼。只有把自己锤炼成一块“特钢”,才能锻造穿越周期的钻头。
“特钢”之特,特在品质,特在韧性。
“马钢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项目建设的爬坡阶段,叠加市场周期性波动,压力确实很大。但我们坚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丁毅说,在行业承压的背景下,马钢一方面以变应变、适应市场变化,拓渠道、降库存;另一方面苦练内功、坚持转型发展,优结构、提效率。2023年四季度以来,经营绩效持续大幅改善,成为中国宝武有效应对钢铁寒冬的典型案例。
3年多来,马钢人均产钢量翻了一番。即使在整体低迷的市况中,高附加值产品也展示出良好前景。2023年,H型钢、车轮出口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7.17%,车轮年产突破60万件、同比增长12%。
总投资90多亿元、占地上千亩的新特钢项目是马钢二次创业的标志性项目。
“一年当作三年干、三年并为一年干”,“马钢速度”再次刷新纪录:18个月时间里,完成被称为“移山”行动的桃核山场平工程、人头矶边坡治理项目,以及9号高炉工业遗址搬迁。
2023年6月6日,在9号高炉的原址上,马钢集团新特钢项目一期工程点火成功。项目投产以来,瞄准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非调质钢、合金冷镦钢等中高端市场,累计开发新产品160多个,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撑。
创新制胜:挺进“无人区”
2024年1月1日7时23分,迎着新年的晨曦,我国第一列整列装用国产高速车轮的“复兴号”长编组动车组G364次从武汉站驶出,标志着马钢研制的高铁车轮进入中国高铁整列装用载客运用阶段。
在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钢交材”)中国辗钢车轮展示馆,跑出时速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车轮、全球首发的45吨轴重重载车轮、填补国内地铁应用空白的绿色环保车轮等亮点纷呈。
在马钢人看来最耀眼的,是展馆里那只锈迹斑斑的轮毂。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同志拍板决定在马鞍山建设车轮轮毂厂。国产火车轮毂和辗钢整体车轮的问世,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洋轮洋毂”的历史。马钢“争气轮”声名鹊起。
伴随着我国铁路的一次次提速,“争气轮”驶过蒸汽时代、动车时代,进入高铁时代。“高铁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代表,可脚上穿的还是‘洋鞋’。”马钢交材技术中心首席工程师鲁松说,“‘争气轮’一定要再争一口气,用自主创新打破垄断,让高铁穿上‘中国跑鞋’!”
4对车轮支撑一节高铁车厢,每对车轮要长期承受十几吨压力;行驶时车轮每秒钟转动数十圈,要确保转弯时接触轨道任何一侧的质量几乎完全相同;要承受每次启动和制动时巨大摩擦产生的上千摄氏度高温,要经受零下6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
技术要求高、生产难度大、加工精度高,高速车轮的研发与生产是公认的工业制造“金字塔尖”。国外少数几家有生产能力的企业无不将此列为核心技术,采取“不申报专利、不发表论文、不接受交流参观”的“三不”保密措施。
2008年开始,马钢针对高铁车轮国产化展开持续攻关。先后投入上百名研发人员、进行几十轮工业试验、取得上百项专利,从时速200公里到250公里,从350公里到400公里,马钢车轮越跑越快。2023年6月,马钢高速车轮创下单列时速453公里的纪录。
车间里,一垛垛锃光瓦亮的车轮整装待发。展示墙上,欧盟TSI认证、英国RISAS认证、国际铁路行业标准认证等证书分量十足。“马钢高铁车轮已经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马钢交材车轮车轴厂副厂长王志刚自豪地说。
“时速每提高50公里,平均需要5年研发时间。”马钢技术中心车轮研究所所长刘学华说,马钢高速车轮的研发已进入时速400公里以上以及超低温、大风沙等恶劣环境应用的“无人区”。
2023年在杭州举行第19届亚运会期间,装用马钢弹性车轮的“亚运号”地铁列车,成为杭州市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与高铁车轮内部结构高度一致不同,弹性车轮剖面像块三明治,两层钢铁件中间的压缩橡胶必须与车轮斜面百分百贴合。在此之前,马钢没有任何相关制造经验。在马钢交材车轮车轴厂生产协调员、技能大师沈飞的率领下,团队从头做起,建立数学模型、自制测量工具,光是刀具选型、参数调整就做了上百种方案,经过两年多持续攻关,实现了10多个品种的小批量生产制造。
敢于一马当先、勇闯“无人区”的精神,是马钢在数十年传承中生长出来的可贵基因,已经深深刻印在发展的每一个足迹中。
应用于电力、化工、桥梁、隧道等领域的重型H型钢,可以在节约用钢量的同时提升建筑强度,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2020年4月,马钢建成投产全球第五条、中国首条重型H型钢生产线,具备了重型、厚壁、宽翼缘H型钢的生产能力;3年多时间里,国产的钢筋铁骨开始有力托举起港珠澳大桥、北京冬奥会场馆、海洋钻井平台。
在对极限规格的一次次挑战中,马钢制造能力实现了一次次突破。马钢长材事业部技能大师圣立芜回忆,在早期生产中,因钢坯重量导致轧制扭矩过大,轧机经常卡钢,只好一次次停机报废,调整工艺后再从头轧制。“现在马钢能轧制高度1172毫米的H型钢产品,是目前国内的最大块头。”他说。
从国之重器到民生所需,马钢用一项项技术创新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驾护航:
马钢车轮、轮毂环件、车轴、轮对四大系列2000多个产品已覆盖机客货动、城轨交通全车轮谱系;能承受零下165摄氏度低温的500兆帕级低温钢筋,让我国液化天然气储罐用上了国产钢材;国内市场上每3台台式电脑、每5台空调、每6台冰箱中,就有一台使用了马钢生产的家电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马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毛展宏说,3年多来,马钢坚持创新引领,27项新产品实现全国首发,其中3项为全球首发。累计开发生产新产品371万吨,新产品销售率从6.3%提升到9%以上。
“所谓首发产品,就是我们要第一个做出来。研发必须始终保持提前一步、快人一步,这样一旦出现市场需求,就能快速转化为产品。”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马钢技术中心副主任朱涛说。
2020年以来,在中国宝武的支持下,马钢创新力度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率从2020年的2.22%提升至2022年的4%,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目前,马钢集团拥有2000多名研发人员,已占到员工总数11%;搭建起以专业技术管理推进委员会为决策层、研发单元为主体、各制造单元为辅助的技术创新组织架构。截至2023年底,马钢拥有3500多件专利发明、4800多项技术秘密,跻身中国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前列。
2023年6月,马钢技术中心研发大楼落成,玻璃幕墙的外立面熠熠生辉。研发大楼内建起优特长材、轨交轮轴、精品板带和低碳冶金等核心实验室,汇聚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多个创新平台。“这里将成为推进高速轮轴国产化进程、打造优特钢精品基地的重要创新平台,也是中国宝武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涛说。
相关热词: